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级公开

省政协十三届七次会会议发言

发布时间:2024-06-29 21:10:27 来源:乐鱼彩票 作者:乐鱼官网最新版下载 点击量: 45次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近年来,数字技术加速创新,人工智能呈爆发式增长,正在向千行百业渗透,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兰州作为省会城市,通过多年努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得到快速发展。一是兰州市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数字信息企业已达3886家,在软件集成开发、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应用电子等领域,拥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二是已建成运营数据中心18座、机柜1.66万架,数据中心算力达到710P,存储能力达到504PB;在建数据中心9座,在建机柜2.43万架,预计存储能力达到3239PB;三是兰州在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四是数字化技术在装备制造、医疗、文旅、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抢抓新机遇、开辟新赛道,建议:

  1、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和技术,打造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优势数字产业。一是以甘肃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丝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中国电信西部大数据云中心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云网协同,强化算力统筹和智能调度,打造潜力巨大的算力产业。二是依托兰州大学、中电万维、兰石集团、甘肃紫光、广通新能源等高校企业,打造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为特色的智能化数字应用产业。三是以甘肃鲲鹏生态创新中心、航天联志、长城紫晶为依托,打造面向甘肃、辐射西北的信创服务器和信创PC机生产基地,发展大数据存储系统、国产化服务器、整机生产制造等基础支撑产业。

  2、开展“人工智能+”专项行动,打造高水平数实融合发展重点行业。一是推进兰州石化“‘十四五’智能化建设项目”“兰州市产城融合石化产业链项目”建设。二是推进方大炭素“信息化改造”、宝方炭材“5G+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等项目建设。三是推进兰石集团“基于多数据源的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兰州电机“基于企业私有云平台的信息化及智能制造系统项目”、兰州中车“数字化精益项目”、蓝科石化“MES系统项目”建设。四是推进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执行系统(MES)”、兰州和盛堂“ERP系统”、兰州奇正藏药“智能化管理系统”等项目建设,全面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高质量发展。

  3、挖掘数字产业相关企业潜力,开辟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的数字产业新赛道。一是充分发挥科研“新四军”和我省超级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未来网络、类脑智能、元宇宙、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验基地、未来产业园,提前布局数字产业未来赛道。二是支持长风电子等研制特种作业、焊接等工业机器人,促进人工智能同工业制造深度融合。支持中电万维、鹏云数字科技、甘肃紫光、大方电子等企业面向文化旅游、气象预警、交通治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打造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语音智能问答等标杆性人工智能产品和应用案例。三是依托兰州科技创新园、兰州新区生物医药园区、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创新园等培育类脑智能产业,探索脑机融合技术在重大脑功能疾病的临床应用,探索生物3D打印、数据芯片等新技术应用,依托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建设基于重离子加速器的康养医院,探索智慧医养新模式。

  4、推动数字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具有兰州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一是围绕全省“双核心N支点”算力布局战略,加强兰州市数据中心科学布局和有序发展,打造先进计算、数据存储、智能制造、软件开发集成等为核心的算力产业集群。二是依托兰州高新区发展工业软件、通信设备制造、云计算等产业,提高其作为高技术园区的核心功能,构建强有力的人工智能算力产业集聚平台。三是依托甘肃电信兰州新区数据中心、丝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一带一路·润泽(兰州)国际信息港、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华为云计算等大数据建设,大力开展视频、图像、语音、文字等数据清洗、数据标注业务,做大做强数据清洗、数据加工、数字内容生产等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算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国家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国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到35%。从当前国外ChatGPT、Sora和国内华为“盘古”、百度“文心一言”、腾讯“混元”、科大讯飞“星火”、阿里“通义千问”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对算力的需求可能远超规划目标,算力规模将成为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底层逻辑支撑。因此,我省需要加快释放国家算力节点政策红利,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构建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综合布局的算力体系,加快发展算力产业。

  1、夯实通用算力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全力支持兰州、庆阳和酒泉数据中心建设,支持金昌、张掖、武威、天水、白银、陇南6个数据集聚中心建设,形成枢纽型数据中心集群、城市数据中心集聚区和边缘数据中心梯次布局。提高数据中心算力质效,提高数据中心上架率,改造一批高能耗低效率的数据中心。灵活部署边缘数据中心,积极构建城市内的边缘算力供给体系,鼓励和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工业园区建设满足极低时延和新型业务应用需求的工业数据中心。

  2、加强智能算力建设。推进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公共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我省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优势,加强与阿里云、百度等国内高科技公司合作,争取在庆阳、兰州等地建设服务西北地区的大型智算中心。

  3、谋划超级算力建设。加大对超级计算的统筹部署,以“智算+超算”的模式,推动省计算中心与龙头企业合作,在兰州新区或者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国家超算(兰州)中心”,与庆阳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形成呼应和衔接,推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甘肃枢纽建设,同时强化兰州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帮助孕育未来产业生态。应把实现算力应用落地和孕育算力产业作为落脚点,推动算力与区块链、量子科技、元宇宙等新技术相结合,实现算力对各行各业深度赋能。

  4、加大风能、光伏等绿色能源在全省各数据中心的应用占比。新增数据中心优先考虑在绿色能源富集区设置,探索分布式新能源参与绿电交易,提升数据中心集群电力供给便利度,切实有效降低数据中心运营成本。千方百计降低到户电价,发挥电价杠杆作用,吸引算力、算法头部企业入陇。

  5、实施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做好垂直领域的算力应用布局。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我省的经济基础、网络基础等不具优势,构建算力基础设施,必须结合甘肃实际,做好垂直领域的算力应用引导和布局,而不是单纯地输出算力。如:面向科学、政务、金融、工业、交通、健康、空间地理、自然资源等算力需求旺盛的行业,积极打造低成本、高品质、易使用的行业算力供给服务,大幅度降低广大用户算力门槛,吸引行业大模型的基础实验和商业化应用开发。依托我省超级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人工智能与算力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推动省内外智库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在算力交易组织架构、资源整合、运营模式、交易方式等方面进行理论探索和技术研究。支持我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联合算力中心聚焦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生物医药、生态环境、清洁能源等产业,孵化原创AI大模型,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享受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社保就业、地理信息等公共数据集支持。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将有力促进我省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在甘央企,甘肃电信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能力优势,正在加速打造我省“东数西算AI算力产业基地+信创AI算力系统平台+AI算力网络”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但从发展现状看,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智能算力不足、AI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不足、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应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建议按照“聚焦核心、挖掘优势、联合创新、卡位头部、辐射全国”的思路,统筹规划、分阶段推进。

  1、研究编制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划。依托中电万维等企业,围绕“智算平台加速实施、数据资源全面开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省域场景应用、市场主体培育壮大、产业一流生态构建”等工作,编制发布我省《人工智能发展三年规划》,明确人工智能产业基本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2、打造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基于省内智算MaaS平台和庆阳人工智能计算节点,创建“甘肃省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人工智能数据资源、计算能力、标准体系、测试评估等创新服务平台,助力我省申请“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开放创新服务平台”,为工业互联网、中小企业等行业提供“技术研发、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产业投融资”等核心服务,为科研机构提供普惠、安全、可靠的算力资源。

  3、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全链生态圈。围绕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图谱,有针对性开展上下游企业招商工作,将各大企业能力统一汇聚到“创新服务平台”,由平台按需实现跨公司、跨区域、跨行业、跨场景的灵活组合和深度融合,打造涵盖“算力制造、模型训练、数据供给、产品研发、智算运营”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形成“核心平台+数据运营+场景融合”产业链级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4、加强重点生态企业的产业扶持。采取“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创业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全方位扶持我省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关键产业和重点项目。鼓励国有企业及高等院校积极参与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布建“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的标杆项目和示范工程。通过率先在省内试点,产生影响力后逐步拓展至全国市场,以点带面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5、拓展人工智能在各行业领域的开发应用。组织开展“人工智能+”进政府、进企业等宣传培训,推广普及AI知识,开展AI信息化项目建设,促进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比如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科学预测人口增长和迁移的趋势,合理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方案;依托人工智能对城市交通系统数据分析,提高整体交通效率。

  6、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引进及培养。联合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本地高校优质的师资力量,加强产学研一体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同时,从政策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工智能人才来我省工作、创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全省以新一代数字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高质量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和“数实融合”创新,拓展应用场景,打造试点示范,筑牢安全屏障,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注入强劲动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一环,但是,我省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与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方面仍存在部分挑战。

  1、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带动力不足。我省大型企业围绕“五转五化”行动,稳步推进数字技术与业务各环节深度融合,加速数字化转型。但是,当前链主企业及龙头企业建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功能还不够强大,大部分是围绕自身业务需求搭建运营的,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数据接入、延伸率低,平台对全产业链的带动及支撑力不足。

  2、中小型企业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难度大。我省中小企业处于转型的初步探索阶段,“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究其原因:一是部分中小企业现有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管理粗放,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底座不牢;二是企业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复合型人才支持,数字化转型方向和路径不清晰;三是数字化转型服务市场供给匮乏。当前市场上数字化转型方案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应用软件,大部分是根据大型企业自身业务场景特点定制和开发的,实施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企业通用性弱,无形中提高了“数字化门槛”。

  1、加大政府统筹力度。一是加强顶层规划和全面引领,加大奖补资金力度。目前兰州市已获批为全国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通过政府主导,出台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精准有效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配套支持政策,可向全省复制和推广兰州市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放大规模效应、提升政策效能。二是引导企业自身开展数字化能力评估。通过政府引导,按照制造业生产特点对企业进行数字化能力评估,分级分类确立数字化转型目标。以价值创新、价值增长和降本增效为着力点,定期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节点的效果进行评估,评价结果可作为拨付奖补资金的重要参考。三是推动企业与产业链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合作,“巧借外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借力于外部技术平台产品和外部专业人员,帮助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2、强化产业链“链主”作用,辐射打造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是建立以上游供应商、企业自身、下游客户端到全产业链贯通发展的思路,推进企业级、产业链级、行业级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支持企业基础设施、业务、设备和数据上云、上平台,实现订单、设计、供应链、生产、质量、服务等方面协同,让中小企业从被动等待转为环境倒逼,降低中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使用成本,推动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二是加强“链主”平台开放,允许企业、高校、设计院等基于平台能力构建和接入所需应用及APP,共建共享共赢数字生态圈,赋能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全面融通,推动“链式”数字化转型。

  3、培育优质数字化服务商,加快形成“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一是采取市场化手段公开遴选数字化服务商,并加大数字化服务能力培育,推动“AI+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支持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诊断、咨询等服务,开发集成“小快轻准”的数字化方案和产品,供企业自愿选择,开展数字化改造。二是加快制造业SaaS市场生态形成,鼓励和支持本地高水平服务商把数字化SaaS产品作为重点服务方向,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多层级、全方位的支撑。

  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甘肃·庆阳)“东数西算”工程,围绕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算力需求,立足国家所需,统筹甘肃所能,启动建设两年多来,千方百计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主动探索数、算、电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力度,先后与442户数字经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已有180户在庆阳注册成立子公司,庆阳集群标准机架达到1.5万架,算力规模达到1.2万P。但是在构建一体化算力网方面还面临一些关键性问题:一是数据中心集群涉及范围广、建设难度大,算力调度、并网的标准和机制有待规范统一。二是政府侧实施项目资金缺口仍然较大。一方面,“东数西算”产业园区规划占地17万亩,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估算投资达77亿元;另一方面,算力资源统筹调度、数据要素流通、集群安全防护、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等公共项目投资大,市级财政保障能力有限。三是互联互通瓶颈尚未突破。直联东部“一跳直达”的网络链路通道尚未建成,在打通基础电信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云服务企业和CDN企业(CDN即内容分发网络,公司通过广泛分布的服务器网络分发媒体、应用程序和其他网络资源,使用户可以更快速、可靠地访问这些资源)之间的互联通道上还存在瓶颈。

  习总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今年,省提出“打造数字经济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抓好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建设”。为此建议:

  1、强化算力调度,做大庆阳集群规模。研究制定全省统一的算力接入标准和算力资源度量体系(统一度量、统一计费、统一交易、统一结算),分类分级制定算力产品价格体系,鼓励建设融合通用计算、智能计算、超级计算资源的算力服务、算力交易平台,建立算力交易和结算体制,实现算力资源线上交易,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门槛。集中全省力量,盘活省内存量算力资源,加快建设国家枢纽节点(甘肃)算力资源调度平台和数据中心集群,探索异属异构异地算力资源并网调度,推动全省算力资源的高效统筹和规模化输出。

  2、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发改、工信、科技等领域专项资金及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对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的倾斜支持力度;将“东数西算”工程建设纳入省级基金支持范围。设立省级“东数西算”产业引导基金,通过政府注资增信,有效带动和引导社会投资,定向支持“东数西算”产业发展。

  3、加快直联链路建设,推动“未来网络”重大项目落地。加大与三家基础电信企业集团公司的沟通对接,加快推进建设与东部地区城市和其他国家枢纽节点间“一跳直达”的直联链路。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组建省市一体工作专班,积极争取国家在庆阳布局建设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提升庆阳枢纽节点的竞争力。建议将共建确定性算力网络示范工程列入重大科技项目,从省级层面牵头协调推动落实,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推动,全面打通以庆阳枢纽数据中心集群算力供给支撑、服务省内外的新型网络大动脉。

  4、推进协同创新,加快构建融合发展大产业。围绕推动数据中心绿色低碳集群化发展,全面整合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等资源要素,加快推动电力保障及降低电价和绿电保障等方面措施落实,开展算力绿色电力协同试点,助推数算电三业融合发展。加强算力与数据、算法融合创新,积极开展大模型创新算法及关键技术研究,深化行业数据和算力协同应用。

  5、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今年,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中央企业要深入推进产业焕新,开展“AI+”专项行动。建议以陕甘边根据地创建90周年为契机,推动实施“国家部委和央企大数据援甘聚庆行动计划”,支持央企在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AI算力基地,推动国家部委和央企数据在庆阳汇聚。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是国家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领域之一。国内已有十多个省市结合自身优势,布局了量子科技发展规划,如安徽将发展量子科技作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重要领域,培育了“国盾”“国仪”“本源”“问天”等一批量子科技头部企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公布首批量子通信应用场景,率先启动建设量子城域网跨省市互通、率先推进主要QKD设备异构组网、率先推进“产业+量子”场景应用。

  我省在量子科技产业方面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兰州大学获批量子理论及应用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师范大学开发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元素分析仪,天水师范学院首次实现了国内最高功率(10W)1064nm激光波长的主动锁模输出,航天510所开发了以北斗导航系统为主要应用的高精度星载铷原子钟、铯原子钟等高端量子测量产品。为进一步发挥我省量子科研优势,积极抢占量子科技产业发展新赛道,建议:

  1、加快构建量子科技产业发展政策“大体系”。统筹我省量子科技优势力量,成立省量子科技发展规划论证组,突出场景应用,研究制定我省量子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量子科技产业化若干支持政策、量子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重点支持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产业,在兰州高新区布局建设西北量子科技产业园,搭建量子科技产业发展“四梁八柱”。

  2、全力打造量子科技“大产业”。优先在金融、医疗、公安、视频会议等系统开展量子通信示范工程,加快传统通信设施与量子信息技术融合改造提升,加快发展量子通信产业。瞄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对高精度原子钟的应用需求,大力发展星载铷原子钟、铯原子钟、主动型氢原子钟、汞离子微波钟和冷原子钟等高精度量子测量系列产品。瞄准高灵敏度高精度导航、元素测量需求,大力发展量子重力仪/梯度仪、原子磁力仪、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元素分析仪等。依托庆阳国家算力节点,布局量子计算+超级计算,谋划量子计算云平台,发展量子计算产业。

  3、积极营造量子科技产业“大生态”。设立量子科技产业发展创新基金、筹措超长期国债、发行专项债,支持打通量子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支持利用天使基金、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等融资手段,扶持成立西北量子科技研究院、西北量子科技产业发展公司、量子芯片制造公司,创新场景式招商,定向招引量子科技头部企业在甘肃投资落户。设立省级量子科技重大专项,支持量子模拟、量子调控、量子电池、量子芯片、新型原子钟、冷原子重力仪、梯度仪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光学频率梳、主动氢钟等产品开发,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发挥体制优势打造量子研发“大平台”。面向国家量子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在多渠道拓展应用场景的基础上,申请建立国家量子科技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产业孵化平台,形成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品研制、工程应用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采取“外引”和“内育”,引进一批量子科技方面的专业人才,鼓励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硕博贯通式培养,缓解人才短缺问题,壮大我省量子科技人才队伍。

  数字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正在带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再造、经济结构重构、生活方式转变。我省现有中小企业约65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尤为必要。目前,全省认定智能工厂10户、数字化车间64个,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7家。总体来看,我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但数字化转型不顺不畅、进展缓慢的问题突出。一是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企业或满足于传统经营模式带来的稳定收益,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有限,或缺乏专业指导和支持,“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突出。二是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据省工业互联网数促中心对中小企业抽样评估诊断,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四级企业仅占56%;而数字化水平较低的一、二级企业高达944%。三是数字化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商不能满足企业转型需求,个性化服务能力不强,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成效不够明显。四是数字化发展基础不牢。企业数字化设备覆盖率、联网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不高,数据互联、服务互联、人员互联、流程互联、生态互联的网络体系尚未建成。为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迫切需要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赋能千行百业。为此建议:

  1、强化政策引导。按照省委“新能源产业加力提速、新材料产业大力培育、生物制药产业量质齐升、石油化工产业延链补链、有色冶金产业高端延伸、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升级”的六大要求,聚焦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中小企业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筛选细分数字化转型行业,做好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引导规上中小企业“应改尽改”、规下中小企业“愿改尽改”。就白银而言,应围绕行业集聚度高、发展前景相对较好的有色金属、化学原料、建筑材料、金属制品、专用机械设备等5个方面,分别制定转型规划。

  2、优化服务指导。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根本症结在于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技术门槛高,必须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和成本。遴选一批优秀数字化服务商,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帮助企业开发小型化、快速化、轻型化、精准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产品,供企业自愿选择,开展数字化改造。组织服务商结对实施数字化转型诊断咨询、数字化改造和数字化评估验收,手把手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数字化水平。

  3、利用龙头主导。鼓励引导金川集团、酒钢集团、兰石集团、兰石化、白银集团、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甘肃电气装备集团等优秀链主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智慧“大脑”,利用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的平台能力和数据基础,以数字化升级实现订单、设计、生产、供应链等多方面协同,通过产业纽带、聚集孵化、上下游配套、开放应用场景和技术扩散等方式赋能中小企业,倒逼中小企业加速核心业务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就白银而言,具体围绕白银公司、靖煤集团等7家省级链主企业及15家市级链主企业率先突破,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4、抓实行政督导。督促省内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率先搭建公共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放数字化资源,支持中小企业搭乘数字化“顺风车”,为中小企业提供普惠性数字转型服务,带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分行业召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会,组织观摩、示范带动、看样学样、复制推广,引导和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大考核力度,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督促各级政府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东数西算”战略启动以来,我省算力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但我省算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数据、算力等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要素结构单一、发展相对乏力,产业区位优势和聚集效应还没有充分体现。一是算力供给能力不足。据测我国标准机架数量年复合增长率超30%,庆阳数据中心集群机架平均上架率约83.8%、智能算力消纳达到100%,严重供不应求。二是算力应用结构失衡。一方面是憨猴科技、金山云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落地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另一方面是我省企业算力布局滞后,算力产业发展与资源禀赋结合不够紧密,以“筑巢引凤”的方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期待尚未实现。三是算力调度存在制约。庆阳节点虽然提出构建云网算调一体化算力服务能力,但是算力调度在标准路线、体系架构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为此建议:

  1、全面推动西部一流数据中心布局建设。一是加大产业扶持。在电价、用地等优势领域,出台更加积极的优惠政策,鼓励开展“以电换数”商业合作,吸引运营商、互联网头部企业将庆阳节点作为所属智算中心的重要节点,打造算力中心标杆。二是加快算力建设。强化工程的引领作用,政府牵头成立多部门多条线专项保障工作组,推动已立项数据中心建设提速。三是鼓励本地企业参与。在资金保障、税收优惠、科创奖励、培育扶持、人才支撑等方面多出利好政策,鼓励本地大型企业更多参与到数据中心建设,多点开花推动算力规模能力不断提升。

  2、全面推动算力网络调度平台发展突破。一是建立算力供需资源开放平台。算力资源统一交易平台可以实现算力、网络、数据、能源等资源全面线上化、显性化,在促进信息、装备、能源等各行业产业AI化、全省算力基础能力发展方面发挥极大作用。二是建立算力网络调度平台。复制长三角枢纽芜湖集群算力调度平台建设模式,打造西北首个算力网络调度平台,构建“通智超量”异构、“云边端”立体、全省算力汇聚的融合算力供给体系。加快算力路由和算网大脑应用,促进“算”“网”一体化发展,实现信息存储、计算、传送、应用全环节贯通,推动算力成为像水电一样方便易用、“一点接入、即取即用、按需调度”的社会级服务。三是建立多部门、多行业交叉合作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产业配合,强化算力网络在规划建设、资金保障、资源调配等支撑产业变革方面的统筹,协调不同领域、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加强合作,充分发挥算力对工业、农业、交通、能源、金融和教育等行业的赋能价值,推进产业核心能力突破。

  3、全面加强算力网络与数字技术融合推进。一是加快算网与5G应用的融合推进。在算网能力加持下,5G技术将逐步从行业“外围”“量”的应用向“核心”“质”的创新转变,强化“政策牵引+市场驱动”双轮发力,加速推进智能操控、数字质检、柔性生产、数字孪生等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释放企业主体潜能,“以算强用”“以用强算”互相促进。二是加快算网与数据、AI的融合推进。算力、数据、人工智能共同构成数字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加速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数据安全可信地流通交易和高水平开发利用,以算网能力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从而进一步驱动基于省情行业特点的AI发展,服务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治理、数字社会建设。三是加快算网与未来产业的融合推进。大力布局低空经济、无人驾驶及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发展,建立产业人才引培体系,政府主导,鼓励企业与高校建设“产学研用”科研机构,推动算力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产业应用发展。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根据《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报告(2021—2022)》,全国总体数据要素市场化指数为58.73,而西部地区数据要素市场化指数仅为45.45。我省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配置规模较低,成长速度相对缓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省内数据要素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数据流通、隐私防护、处理分析、储存管理等关键信息技术不成熟,缺乏有效的线下数据采集商业模式。二是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不高。数据资源欠缺顶层设计与统筹管理,行业与区域数据存在壁垒,政府数据出现条块分割,企业和社会数据呈现碎片化,数据开放共享进程缓慢。现有的开放数据平台功能相对简单,数据操作功能和个性化服务、可视化服务等功能不完善。三是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有待加速。数据的所有者、使用者、运营者等市场主体的责权利界定不清晰,数据的标准化、资产化、商品化体系不完善,数据资产估值和定价机制缺失,数据共享后难以追踪溯源,未形成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四是数据安全保护能力较弱。现行法律法规对数据权利归属的界定不够清晰,随着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和数据要素的全方位开发利用,数据泄露、数据篡改、数据滥用等安全风险压力较大。得数据者得天下、用数据者赢天下,对追赶进位的甘肃尤为重要。为此建议:

  1、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骨干企业加快数据要素市场信息技术的开发创新,鼓励加密算法、隐私计算、AI、智能合约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依托数字化重点企业,在维护企业正当权益和商业秘密的同时,保证共享后的数据合法利用,积极探索C2B、B2B、B2B2C等多样化的交易模式,努力适应不同类别市场主体的数据要素交易需求。

  2、统筹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体系,研究制定数据交易市场管理制度,搭建市场化交易平台,建立完善“政—政”数据共享、“政—企”数据开放、“企—政”数据汇集和“企—企”数据互通四个方向的数据要素流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社会数据开放供给、流通交易的激励机制,优化数据流通环境,提高流通效率。

  3、健全数据交易流转机制。一是优化动力结构,加大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投入,强化数据对消费升级的拉动作用,培育以数据为核心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支持互联网、高端制造、现代农业等“数据富矿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孵化,为数字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优化区域结构,以“东数西算”庆阳枢纽建设为牵引,促进东部产业和创新资源与我省算力和能源资源有效衔接,探索总结数据要素一、二级市场配置模式,开展数据中介、数据经纪人、数据信托等交易方式试点,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

  4、强化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我省行业数据安全管理体制机制。针对数据要素市场各参与方,鼓励采用隐私计算、区块链、联邦学习、数据沙箱等技术手段,营造安全可信的数据开发与交易环境。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提高对数据访问、流向控制、数据溯源、数据销毁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管控能力,实现数据利用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行为留痕、责任可究,确保数据流通安全合规使用。

  “人工智能+”行动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这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数实融合指明了新路径。我省作为能源、农业、油气、原材料、文化旅游等资源大省,拥有发展人工智能的资源禀赋、应用场景和产业机会,已在庆阳、兰州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及算力产业链项目,重点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算力需求,打造“东数西存”“东数西渲”“东数西训”等应用场景。但我省发展AI产业面临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应用研究薄弱、部分核心技术与关键人才储备不足、金融服务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各方共同发力。

  当前,我省要发挥资源能源、地域区域等比较优势,运用现有产业基础和关键平台,夯实AI产业发展底座,营造产业应用场景,率先在“AI+产业”(新质生产力)、“AI+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AI+民生”(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等方面形成示范项目。通过投资引导,助力我省在AI产业赛道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驱动“AI+行动”赋能全省各行各业,实现生产能力、生产效率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建议:

  1、设立“人工智能+”行动专项基金。通过设立省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省属企业、市州政府、相关产业资本方共同发起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围绕算力、算法、基础设施、应用场景、网络安全、数智赋能等领域开展项目投资,发挥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2、按照“PE+上市公司”运作模式进行产业链招商。由省级专项基金管理人组建主题基金,参与AI领域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或并购重组,招引新增产能或新建项目。在算力方面,重点招引中科曙光、神州数码、工业富联、寒武纪等;在算法方面,重点招引科大讯飞等;在应用场景方面,重点招引中科创达、金山办公、同花顺等;在网络安全方面,重点招引启明星辰等头部企业落地我省。

  3、探索“银团信贷”投资融资方式。发挥省属企业投融资优势以及基金投资、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优势,对拟投或已投AI企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算力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加强同政策性银行合作,积极探索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支持AI企业的有效方式和耐心资本供给机制。

  4、推动AI领域“四链”融合发展。发挥当前已有天使基金、科创基金、绿色先进制造基金、兰白创新驱动基金等投资平台作用,按照“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思路,筛选引进AI领域有潜力的初创型企业加速孵化,推动AI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良性循环。

  5、发放“算力券”助力产业发展。学习借鉴北京、贵州等省市经验发放算力券,用于企业购买当地算力服务或数据交易时抵扣一定比例费用。如北京市已率先推出人工智能算力券实施方案,贵州省已向72家省内外企业发放首批“算力券”。建议以发放“算力券”的方式,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贴,助力做大做强算力产业,推动AI企业协同发展。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文旅厅等部门抢抓文旅市场强劲复苏反弹机遇,精准统筹调度,全省各地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文旅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我们也听到了游客关于各地文旅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独特性、差异化旅游产品缺乏,文旅产品体验性、参与性不足等方面的反映。对于我省来讲,利用数字技术对文旅产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是加快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激发文旅产业创新动力,实现我省文旅产业“换道超车”的必由之路。为此建议:

  1、构建全省数字文旅新系统。以全域旅游为目标,省级层面优化升级文旅大数据中心,整合市州级智慧旅游资源,打造全省数字文旅服务大平台。加强智慧文旅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联接公共资源、商旅资源、游客资源,提升我省文旅全产业链服务能级。加快构建全省智慧文旅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赋能文旅市场主体,提升“一部手机游甘肃”等智慧旅游平台融合能力,加快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文旅大数据要素,衔接地图服务商、自媒体服务商、OTA平台、金融服务商等数字资源,进一步优化集成票务、导航、解说、预订、评价等“一站式”智慧旅游功能,放大“一部手机游甘肃”智慧服务功能,支撑我省文旅产业转型发展。

  2、打造数字文旅新产品。省级层面出台专门的意见,支持省属专业旅游企业,运用现代科技、数字技术,再现、呈现我省始祖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丝路文化,先期在敦煌、嘉峪关、张掖、兰州、天水、甘南等地打造一批场景式、沉浸式体验旅游演艺项目;支持各地发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应用现代科技,开发一批女娲补天、大禹导渭、黄河儿女、敦煌乐舞、四库全书等动漫剧、短剧、话剧,讲好甘肃故事;用数字技术将历史文物、艺术作品、文旅资源数字化,让游客在购买前、旅游中都可以获得更有品质的服务,推动我省文旅资源由静态展示向活态参与转变,由单向感知向互动分享转变,旅游消费由传统向时尚转变。

  3、创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新模式。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及5G、北斗系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普及,有效整合旅游、交通、气象、测绘等信息,及时发布气象预警、道路通行、游客接待量等实时信息,推进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等服务。推进全息展示、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智能终端、无人机等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推动智能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市场治理“智慧大脑”、交互式沉浸式旅游演艺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建设旅游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推进“互联网+监管”,建立大数据精准监管机制,及时高效受理游客反映的问题。

  4、构建甘肃全媒体营销新体系。当前,旅游推介、文化艺术展示、传播与数字技术叠加,不断引领和更新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选择。建议尽快建立我省统一的宣传营销数据库,整合政府资源、企业资源,完善新媒体营销渠道,构建互联网、两微一端、短视频、网络视频植入、VR全景等新技术、新渠道相结合的网络营销机制,形成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参与、共建共享的宣传营销体系,把甘肃网络营销的强劲势头持续下去。充分利用大数据对营销目的地进行定位分析、需求分析、内容分析,制定智慧化营销策略,孵化“八步沙”“看见丝路”“漠迹臻选”“黄河之滨”等一批自媒体品牌,针对国内外主要客源市场区域、人群、消费能力等属性,精准细分市场和智能推送,努力变“流量”为“留量”,变“存量”为“增量”,变“数量”为“质量”。

  数字物流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也是现代物流与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发展数字物流,对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双循环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数字物流发展迅速,并加快向智慧物流跃进:一是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化改造提速。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加速应用,无人化技术、数字终端、自动分拣等技术装备日益普及,传统物流园区、仓储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步伐加快。二是物流运行体系数字化、智慧化快速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加速创新应用,道路货运、即时配送等领域平台企业发展迅速,有效整合分散的存量社会物流资源,物流组织化、网络化运行水平有效提升。三是智慧物流体系生态化、产业链延伸明显。以网络货运平台为代表的智慧物流体系生态圈逐步拓宽。一批领先的物流企业利用先进数字技术,整合中小企业资源,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并逐步向产业链上游的制造业领域延伸。中小物流企业借助开放型互联网平台降低智慧化发展成本,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美”发展。

  与全国数字物流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我省数字物流建设相对滞后,在观念、政策、实践、技术、人才等方面还有很多短板,需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综合施策,加快推进数字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建议:

  1、健全完善物流政策。制定我省数字物流体系发展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系统性谋划数字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物流支持政策,强化数字物流重点项目土地等要素保障,对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设备投资给予资金奖补,对网络货运等新兴业态给予税收、财政等方面优惠支持,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开展人工智能+物流大数据模型研究开发,推动未来物流场景在我省提前落点布局。

  2、加快物流数据开放。推动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之间,商务、交通、交管、市场监管等部门之间,以及市场主体、基础设施之间信息资源共享互联。支持物流协会建设物流数据库,探索完善物流数据交易规则制度,培育物流数据交易市场,推动物流相关领域数据要素资源交易流通。

  3、推动物流数字转型。加快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借助5G通信、北斗导航、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自动化、无人化、智慧化设施设备在现代物流领域应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设物流大数据平台、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物流运营服务平台、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安全管控平台,打造物流智慧“大脑”,优化和再造体系流程,探索以物流为核心的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同步数字化转型。

  4、培育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推广“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力优化、智慧供应链、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抢先布局无人机(低空物流)、无人车、无人仓、无人驿站等未来物流场景创造,整合数字化的人、车、货、场要素组合,探索搭建能够极速连接各类人群、各式场景、各个时间点、各种商品的物流智慧平台,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对空间多样性和时间即时性的需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乐鱼官网登录app